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行善的宗旨

造橋、鋪路、濟貧、施棺是傳統上所認定之行善的行為,故由《佛說三世因果經》及《文昌帝君陰騭文》中的幾段經文:「騎馬坐轎為何因?前世修橋鋪路人。」「欲廣福田,須憑心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矜孤恤寡,敬老憐貧,舉善薦賢,饒人責己。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施棺槨,免屍骸之暴露。」來佐證行善團之造橋、施棺(喪葬救助)、鋪路、貧困扶助四大志業是依循著天律來施行。

由於國民收入普遍提高,除非家庭突生變故,很少需要大規模的賑施,而施棺及貧困扶助則是秉著人飢已飢、人溺已溺的精神來協助社會上這些突遭變故的同胞度過一時的難關;而在造橋及補路方面,目前嘉邑行善團是配合政府推行基層建設之不足,人人出錢出力共同把自己的家鄉建設得交通安全方便,使農產、山產運銷機械化、節省人力、促進經濟繁榮、增加百姓財富;而團員造橋義務服務如郊遊般快樂,且人人充滿法喜,這種行善方式和一般捐錢、捐米、或助印書籍的善行是一樣的,但卻顯得更有意義。

行善團是以社會服務(造橋、補路)及慈善活動(施棺、濟貧)為宗旨,發揚社會仁風義舉、淨化人心,並結合群眾力量,造福鄉梓。由各方善士功德金聚沙成塔,您的一份善心造福十方大眾,感謝大家歡喜來結緣。

 

歷史沿革

民國五十四年初,一群默默行善的人士受到許世賢醫師的感召,自發性在本地默默行善。之後,林炳山、李慕欽、李能三、蔡四川、賴景宏、張慶賀、廖寶玉、黃義順、王泉松、周玉枝、劉羅春、陳國俊、周茂順及趙煌全家等人,以「行善堂」名稱,利用晚間人車較少時於嘉義市街道間修補道路坑洞,埋設水溝蓋板;並於白天時修補偏遠地區吊橋及至救濟院與孤兒院施米濟貧,當時連絡處設在趙煌先生店家(嘉義市光彩街一六二號)於民國五十七年初在圳頭里玄天上帝廟前興建第一座未命名之木造橋,在壽誕時完成。之後本團又將其改建為水泥橋,命名為「玄明橋」。

民國五十八年則於中埔石硦村興建第二座木橋,以每人平均分攤方式購買材料施工,但此木橋在民國六十年六月間因大雨沖毀,經本團改以鋼筋水泥建造,定名「惠生橋」為本團第一座水泥橋。在此時期「行善堂」仍屬發源於嘉義市城隍廟附近與東市場攤商的自發性地方公益團體。並以專案勸募的方式進行施米濟貧、施棺與修補道路等善行,後來擴大到造橋業務。由此可知當前本團所推行之四大志業;造橋、補路、施棺及急難扶助,在「行善堂」時期已有初步的發展。

民國六十六年本團完成第四十四座橋梁「振榮橋」後,在團員的共識下改稱為「行善團」,參與成員日益增加。後因媒體對行善團前輩的義舉報導,讓本團的事蹟被大眾所知,又因地緣因素,故又被稱為「嘉義行善團」。

民國七十四年於嘉義市南隱宮旁,興建第一三六座「善通橋」時改名為「嘉邑行善團」沿用至今,並持續補路造橋的工作,現已興建多達六百多座橋梁。民國八十六年十月,在中埔鄉凍仔腳興建第二二八座「行定橋」,資深團員以「嘉邑行善團」之名向嘉義市政府申請為社團法人,希望讓本團組織運作能制度化、明朗化,並於八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送件登記,八十七年一月五日獲市政府准予立案籌備成立,其核准字號為「八七府社行字第四七八號」,並於同年三月十四日召開會員大會,通過組織章程、工作計畫、推選理監事繼續推展造橋、施棺、補路等行善志業。

團址:嘉義市林森東路四五六號。

回頂端